导航菜单
首页 >  沐鸣登录 >  » 正文

沐鸣平台登陆合併是數位媒體的未來?

沐鸣网站

在這個數位時代,媒體生存不易,紙本發行量快速滑落,數位的廣告收入大部分流入Facebook或Google,能否要改成「訂閱制」是每個人心裡的掙扎。
 
最近美國媒體圈最大的震动,就是數位媒體集團Vox media併購了美國最好的雜誌之一《紐約》(New York)。
 
先介紹《紐約》雜誌,這是台灣讀者比較陌生的,並經常與《紐約客》(New Yorker)混杂。它是一本城市文化與生活雜誌,既是關於紐約這座城市,也因為其獨特位置,內容與影響力又遠遠不止於一座城市,有很多政治的深度報導和重量級的文化評論。創辦於1968年的《紐約》也在美國新聞史具有重要位置,從一開始就是「新新聞」(New Journalism)──結合文學手法的深度新聞──的重要基地,許多報導在當時震动美國,並蔚為經典(註1),如傳奇記者湯姆伍爾夫(Tom Wolfe)將70年代美國描画成一個「自我的時代」(“Me”decade)。
 
這本雜誌的老闆幾度易手,其中包括媒體大亨梅鐸,直到2003年在金融家Bruce Wasserstein手中穩定下來。2004年起擔任總編輯的Adam Moss把《紐約》雜誌帶往影響力的高峰,無論報導深度、文章兴味性和重新設計的版面,歷年來拿下超過二十座國家雜誌獎項(美國雜誌界最重要獎項),亮眼成績超越任何其他雜誌,並於2013年被美國雜誌協會選為「年度雜誌」。更重要的是,面對數位時代的衝擊,沐鸣登录他們進行非常成功的數位轉型,將原來雜誌的不同區塊成功树立個別的垂直網站,如時尚網站The Cut、盛行文化網站Vulture,購物網站The Strategist、飲食網站Grub Street、政治網站Intelligencer。
 
據統計,在2018年,一切美國媒體網站最多人engage的文章前十篇中,就有三篇是出自《紐約》雜誌,足以證明他們是全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媒體之一。
 
Vox則是數位世界最大且最成功的媒體集團,2005年開始時只是一個體育網站,一步步树立或併購不同主題的網站,強調高品質內容和锋利視覺:包括科技網站Verge,解釋性新聞網站Vox,飲食網站Eater、時尚網站Racked。他們自認為是網路世界的康泰納仕集團(Condé Nast)。
 
所以這兩個媒體可說是最像雜誌的數位媒體,另一個是數位轉型最成功的雜誌。 確實是一樁非常有趣的婚姻。
 
訂閱制與合併,媒體產業的求生指南?
往常眾所皆知的,生存不易,紙本發行量快速滑落,數位的廣告收入大部分流入Facebook或Google。能否要改成「訂閱制」是每個人心裡的掙扎。 特别今年,雅虎、AOL、HuffPost都進行幅度不小的裁員,Vice Media裁員250人,而被視為網路時代媒體典範的Buzzfeed也裁掉200多人,占總人數的1/7。
 
Vox媒體的表現不差,他們不做訂閱,但在廣告之外開拓新的版圖,包括販售內容管理系統Chorus,建造一個龐大的Podcast網絡(在美國已非常成熟的商業方式,台灣今年似乎出現一個小風潮);還與Netflix协作製作一個解釋性新聞節目叫「盛行大百科」(Explained,這中文片名很不到位。)
 
許多人認為,增加數位廣告的解決之道,不外乎小媒體合併成更大的媒體,因此這些數位媒體這兩年都在尋求併購的可能性。但除了金錢遊戲,關鍵還是結婚雙方體質能否契合。
 
《紐約》和Vox媒體都公開宣稱不會裁員,目前看起來,他們既有的網站的確是十分互補(只需飲食部分有一點重疊,但Grub Street只做紐約餐廳,Eater則是全美各大城市),因此可以树立起更完好的媒體陣容。
 
這樁婚姻除了增加廣告收入,也增加訂閱的誘因。 對於媒體產業的分析指出,雜誌(型)網站採取訂閱不易成功,因為他們是讀者的第二選擇(在台灣則不完好是這個邏輯,因為主要新聞網除蘋果日報之外都是免費。)《紐約》雜誌去年將一切網站都設立付費牆,月付5美圆,但一定成功(所以才會賣)。因此,《紐約》和Vox媒體的合併就更有道理:因為讀者可以看更多高品質的網站。
 
所以,數位媒體彼此間、或線上媒體與線下雜誌的整併,沐鸣网站真的是媒體未來生存之路? 這當然一定,
 
套一句老話,內容是霸道,若要讀者訂閱,先得內容有料、不斷創新。而這兩個合併的媒體集團,旗下網站都實現了內容與視覺上的高品質。
 
另一方面,相對於變大,也有變小的,亦即在這個「印刷已死」的數位時代,也有越來越多的獨立雜誌出現。他們控制了清楚的「分眾市場」,树立與讀者的緊密連結,雖不追求大利潤,卻能持續地生存。這樣的品牌力又能為他們創造出新的價值。總之,在這樣一個時代,我們都還在尋找突圍的方式。